865章品《维摩诘经》(23)

落难情缘 洪门十一少 2615 字 2个月前

因为学生要到这个世界来成佛,就来帮忙,应化成为释迦牟尼佛面前的菩萨,这都是法身父母的道理。

所以乐敬养师是尊重法,也尊重知识。

第二点,以我的研究,所有宗教中尊师重道最严重的是佛教,而佛教中最严重是密宗。密教对于敬养师父,有马鸣菩萨着的“事师五十颂”,讲如何对老师敬养。

照那个规矩,我们一般作弟子的没有一个够资格。

那规矩非常严重,几乎可以说比盲目迷信还严重。

东西是白的,如果老师说是黑的,就跟着老师当成是黑的,我们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回头再说“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于上而言要乐于敬养师,于下而言要广行布施一切众生。

这里尤其要注意这个广字,是我们一般人所做不到的,我们偶尔有点善心,都是像俗语说的:强盗发善心。大家像强盗土匪,偶尔发一点善心就很了不起了。

为什么这一篇都要抓个乐字?但是对魔境界而言,与世俗追求的快乐享受不同。

学佛的人也在追求享受,追求快乐,但是同世俗有不同的一面,这就是佛法。

“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学佛第一要守戒,戒律没有什么了不起,怎么说呢?它是个生活的规范,生活的艺术。

尤其是比丘、比丘尼戒,它是佛教僧团生活的规范、道德、艺术,是一种民主社会的自我约束。

因为佛的弟子男的女的出家很多,如果没有共同遵守的规范,这个集团怎么样带领?除了根本戒律是属于道德性质的规范以外,很多戒律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必须有的规律。

能坚持遵守戒律的人,是了不起的,但是难了。

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戒律,但是那个戒律可不是教主规定的,你知道吗?例如儿女或丈夫、妻子,违反你的要求就不可以,那就是你的戒律。

又例如你的东西习惯这么摆的,旁人给你摆得不对就不高兴,也是你的戒律。

所以你看不惯别人,是因为别人犯了你的戒律。

这是小戒律,不是真的戒律。

大戒律是团体的行为,道德的戒律基本上有杀盗淫,这不只是一个人认为是罪过,而是一切众生都害怕这个行为,是根本戒。其他的生活戒律是为了团体的安全。

不懂生活的艺术,都觉得自己是特殊的,常来找我有特殊的要求,我看你就不值钱了,不懂事。对老师也好,对团体的主管也好,越信任你就越要守规矩,给人家作榜样,聪明的领导人一看,心里有数,知道这个人可以。

假使有人在团体里,不要人家告诉他戒条,自己处处严谨,保持道德规范,没有不成功的。所以礼仪的戒律是这样。

基本道德上的戒律除了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以外,什么是戒律?经典就是戒律。

你们没有研究律宗,律宗的根据是:所有经典就是戒律,每一条都是戒律。

你以为受了二百多条的戒是戒律?那个行为太有限了,那二百多条戒,大部分的行为与印度当时的环境有关,我们不会犯的。

有许多根本没有办法,我们早就犯了,连祖师爷都犯了。

环境不同,时代不同,那些戒早应该改了。

所以到了中国来,百丈禅师就把它改了,叫作丛林规矩。

但是丛林规矩到了现在,又应该改了。

要改的地方很多,时代不同了,要改的地方也就多了。例如,过去丛林和尚半个月排队洗一次澡,现在行吗?这些都是生活行为,很多需要变动,这个不是真理。真的戒是什么?此心是真戒,念念,念念随护行为。

进一步说,真正的戒是“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尤其在团体生活中,几个人能够修到忍辱?反而是狠心的侮辱人家,给人家好看,认为这样才够英雄,其实处处在造孽。

性情要柔和,做得到吗?性情柔都很困难,和就更难。

我常观察一些人,一有什么达不到他的所望,那个眼神都横起来变成毒蛇了。

告诉你们,眼跟心是连在一起的,就是起了这一念的因,在你的阿赖耶识就有了嗔毒的种子!就不得了啊!所以,学佛不是光盘腿盘得好,这些行都是戒,做不好都不行。

而且不只是,还要乐于,做到了就是乐坚持戒的成果了。

“乐勤集善根”,这个和上面都是连着的。坚持戒做到了,修养由外再打进来,由忍辱达到内心的柔、和,没有任何地方不使人有祥和之气,个个喜欢。

学佛的人有一句话,未曾学佛先结人缘,就是学佛第一步要广作布施,先结人缘,然后结一切众生缘。

但是许多人不自我反省,看到任何人都讨厌,人家看他也讨厌。为什么不得人缘?

因为他心地上道德根基不够,多生累世不修忍辱,不得柔,不得和,因此在轮回中慢慢打滚吧!功德不会圆满。

心性能够修养到柔,柔而到达祥和,那就人见人爱,是人人都喜欢的菩萨境界,功德圆满。

要乐于在这一方面修,才是佛道。

我们晓得,一切众生平常日用之间,动坏念头比好念头多得多。

前面讲过儒家等于是佛教的律宗,都讲戒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