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8章品《维摩诘经》(16)

落难情缘 洪门十一少 4080 字 2个月前

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对于要走大路的人,不要指引他走小径,牛踏过的蹄印是容不下大海的,不要把太阳光和萤火虫相比。这段话是强调要先认识学生的根器,对小乘根器的人无法勉强教以大乘法,会害了他,反之亦然。所以你看《法华经》的时候,有五千位追随佛很久的比丘,认为佛说错了,竟然当场退席,走了。这就是告诉我们教育之难,众生根器不同,程度不同是很大的问题。

维摩居士告诉富楼那,在场的这一位新学比丘过去生是修大乘道的。因为菩萨都有隔阴之迷,中间转生几次把大乘道给忘了,但是那大乘道的天性还在,怎么能用小乘道来教他?小乘根器的人像是盲人,不能看清楚众生的根性。

维摩居士就以身教示范,他当时进入定境,引起了那位新学比丘的宿命通,明白自己过去多生累世走的是大乘路线,亲近供养过五百尊佛,所发的大乘愿也都回向众生。这比丘为此当场开悟,明心见性。

当时在场的新学比丘,就同维摩居士顶礼。注意!根据小乘比丘戒,比丘是不可以对居士顶礼的。但是大乘比丘戒就没有这样的禁例,对善知识顶礼并不分出家在家的。

因为维摩居士的说法,使得这些比丘进入了大乘菩萨不退转地的果位。富楼那因此非常惭愧,简直无地自容,所以现在也不敢去探视维摩居士。下一个是迦旃延,他也推辞了。迦旃延也是佛弟子当中学习小乘佛法的讲师级的人物。

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无常、苦、空、无我是根本的佛法,尤其是小乘佛法的基础所在。无常,简单的讲就是不会永恒的,会变去的。苦是说没有真正快乐,人世把轻微的痛苦当作快乐,因为受苦惯了,偶尔给你减轻一些苦的压力,就高兴了。

迦旃延回忆有一次,佛给比丘们讲了小乘法的基础,其后他就替比丘们演绎自己的心得。不料维摩居士到来,指责迦旃延是在用凡夫的生灭心,给比丘们说法。思想、理论、学问都是生灭心,一个念头接着一个,思想生了随即又灭了。

《礼记》中的《学记》也提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文章典故知识尽管渊博,没有真正自己悟道的见解,还不够格做人师。

这里维摩居士说,迦旃延还没有悟到实相般若,也就是最高智慧。

实相就是无相,所以般若无知,如果还有一个智慧境界存在,就不算。比方真正最高学问的人,常觉得自己没有学问。乃至到了文字一字不识之境,没有了文字相,如上文维摩居士对须菩提说;“智者不着文字……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对目犍连说;「法无名字,言语断故。”

释迦牟尼佛三十一岁悟道之后,先说的法是小乘的无常、苦、空、不净、无我、寂灭,度人无数,证得阿罗汉果,这些都记录在中文翻译的《四阿含经》中,有凭有据。为什么佛到了八十一岁临终前所讲的《涅槃经》,却提出常、乐、我、净?

佛学讲无常,万物不会永恒存在,是对现象而言。中国《易经》讲变化,万物万事无时无地不在变化,讲的是原则;所以通其变者是圣人,凡夫为其所变。用我们上课作比方,所讲的每一句话,一生一灭都过去了,的确是无常。是真无常吗?

我们能知之性却常在,不随时间过去苍老死亡。昨天的事是过去了,但是我今天知道昨天的事过去了的这个,是不变的。所以维摩居士说「诸法毕竟不生不灭」,生灭只是现象,你不要拿着鸡毛当令箭。

你看了一本书或懂了什么道理,这不是感觉状态。但感觉状态的舒服、高兴、快乐都是由心理引起的感受,是唯心所造,唯识所生,这个一剎那的作用其体性是空的,也是生灭作用。

大家若被我骂是神经病,一定生气。其实这一句话讲过就过去了,你生气是自生气。你打坐要求空就是个傻瓜,你空得了吗?空是它来空你,你是空不了它的。你不求有也不求空才空,诸法究竟无所有嘛!

好久以前我为这个题目作了一次演讲,就感叹为什么这许多人要为“我”、“无我”争辩不已。

什么是无我?是佛的方便佛法,做人做事必须处处要有我,例如写文章无我是写不好的。有我中间就是无我,是证入形而上时,放弃了我见,才达到无我。

其实无我才是个大我,这个我与无我是不二的,就是一。

这个不二就是佛教文学的妙用。《金刚经》讲无我多加一个相字,无我相,要你不着相,不要被现象所骗。

你把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意思参通了,不二法门就懂了。

什么是涅盘?不生也不死,不来也不去,不空也不有,本来清净,所以自性本来就是涅盘。

一切法本来都是无生,但不说绝对,一说绝对就落入相对了,这个绝对是没有的。这是佛法的逻辑,法本不然,你不能说它是肯定还是否定。本来没有生过,所以现在也没有灭去,这样叫做寂灭。

听了维摩居士的说法,所有当场的比丘都得到解脱了。所以迦旃延也说没资格代表佛去探病。

你看,佛所培养出来的弟子,一个个都吃了维摩居士的闷棍,实在对佛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个话头了。阿那律是佛弟子中号称天眼第一。因为他的肉眼坏了,佛要他修天眼,结果修成天眼通。

阿那律的故事有启发性,他有一次要缝衣穿针线,但因为眼睛看不见,就问有哪一位师兄可以帮忙。

当时其他人都在打坐,没有人来帮他,佛听到了,就下座帮了阿那律。

阿那律知道是佛,就问为何有佛来帮他?

佛回答说,即使成了佛,还是要积功德,应该做的就去做。

对于其他在场的弟子,佛就训斥他们,为了要打坐入定,一点善事都不肯做,这样是白修行了。我们有的人,学佛之后就一脸佛气,一嘴佛话,好像是俨然有道,实际上没有佛性,是没有用的。

另外要说的是,即使阿那律得了天眼通,肉眼还是瞎的,这是两回事。《金刚经》中佛讲如来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每一种眼都不同。

这里阿那律说,他不够资格去探维摩居士的病,因为有一次他在经行时,被维摩居士呵斥。

根据佛制,拜完佛之后要右转围绕佛三次,是印度的礼貌。一定要右转,是顺转;左转是逆转。经行同绕佛的意义不同,禅堂规定在坐禅下座后要散步,称作经行,也是向右走;当然不一定绕圈子。

有的一个人闭关,经行就走直的,走到要回头时,就向右转身往回走。真用功的人起身经行时,连眼都不愿睁开,保持打坐的定境,就在两旁挂绳子系上竹筒,经行时就摸着竹筒走,才不会走偏。

经行有大步、小步、快步、慢步。

在禅堂快步经行叫跑香,是快步、大步的走,不是运动的跑步。

出家人行住坐卧都要讲究威仪,就是要有生活的姿态,要随时在定中。

关于梵天梵王我在前面讲三界天人时,已经大致介绍过了,我再补充一点。修行的心行非常重要,阿那律说,当时有一位名叫严净的梵天王,与一万个梵天一同放出光明。

实际梵天人本身就会发光,故不用作意去放光。这梵天王向阿那律顶礼,然后问阿那律所得的天眼通,能看到什么程度?

阿那律说,他看见佛的三千大千世界国土,就像看手掌中一粒庵摩勒果那样清楚。庵摩勒果也有翻译成庵摩罗果,约橄榄那么大。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这里维摩居士所讲的,正是大家要参的,大多数人学佛都把自己的正见思惟染污埋没了。

你自我检讨,学佛有没有求神通的心理成分?恐怕十个有五个都如此吧?有这样的动机,想证得菩提,是几乎不可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