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眉山出发,走过了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等地,最后到了荒凉的儋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看着宋老师展示的苏轼任职路线图,纵横交错,很多人都看呆了。
这可真不是一般惨呐,简直是颠沛流离的一生,历史上能有这种经历的人应该很少。
秦朝。
秦始皇觉得苏轼这人其实挺有才的,可能就是性格太直了,直言不讳,什么都说。
做人不够圆滑,看看吧,前面得罪了新党,后面又得罪了旧党,简直两头不讨好。
不过乌台诗案的时候王党能替他出来说话,说明苏轼这人的品行还是不错的。
唐朝。
李世民看完苏轼的一生,觉得自己真的可以算得上心胸宽广了。
你看,魏征几次骂他,他可没贬谪或者外放魏征,还不是自己生完闷气后好好供着这尊大佛。
毕竟他知道魏征大部分时候说的话是有道理的。
宋朝那些皇帝真不行,这点容人之量都没有,他看苏轼挺聪明的一个人,好好培养的话不就是一个栋梁之材吗?
浪费,真是浪费。
杜甫:“苏老弟,你怎么也和我一样惨啊?”
哎!他抹了抹眼角,只觉得同病相怜。
不过苏老弟这人的心态真不错,即使身处逆境,做出来的词也充满了希望,不愧是豪放派。
北宋。
赵匡胤很气。
苏轼无论是前面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还是后面反对司马光打压新法,他都觉得苏轼没有做错。
王安石的新法好是好,早期确实存在弊端,等再成熟一点实施的话可能会好。
后面新法都有一定成果了,就不应该一味地否决啊。
明明苏轼提的建议都很好,结果神宗那个小王八羔子,该反对的时候不反对,不该反对的时候又反对,你可真摇摆不定啊!
也幸好宋朝重视文人,不然这个苏轼都不知道要死几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