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天文望远镜

郭老师花几分钟的时间介绍了一下天文望远镜的发展简史。

春秋时期,墨子:之前就奇怪后世是怎么观测到那么远的星空的,原来是这个望远镜啊!不负其名,果然望得远。这个凹面镜的描述好像火镜啊,就是材料不太一样,不知道我们这能不能找到同种效果的透明材料?

南北朝,祖冲之:这个镜筒不就是我们平时为了看清远处,用手捏成一个空心拳的样子吗?咳,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个办法呢?但主要还是制作材料的问题啊,这有点难。

北宋,沈括:这原理应该就是阳燧、阴燧了,两者叠加在一起居然可以把物品放这么大,我得找来试试,不知道琉璃行不行?

元朝,郭守敬:原来是通过不断把物体放大这样的方式啊!应该还是挺难调整的,肯定是试了很多次才得到的结果。

郭老师:“我国的天文望远镜这些年也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历程。我们自主创新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也称郭守敬望远镜,到2022年9月,已经运行了11年了,共发布了约2000万条光谱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全球的天文学家们取得了大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听到自己的名字,郭守敬一愣:这个郭守敬是我吗?还是同名的?

郭老师:“这个望远镜的名字有点长,但是郭守敬大家应该都知道,元朝时侯的天文学家。他发明过很多观测仪器,对我国的天文学有很大贡献,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

确认了这个人真是自己后,郭守敬内心激动,没想到自己的研究可以延续到这么远的后世,这也是留名青史了。

想着后世的天文望远镜主要都是一些异邦人发明的,他想到之前的课堂上说华夏文明在后期被西方国家超越了,还经历了一个艰难时期,后人们的研究之路应该走得不容易。

如果他们这些古人能研究出来更先进的成果,后人发展得会更快吧?

现在他还没有太多的发明和研究成果,郭守敬想,他一定要加快步伐,现在有后世的直播加持,总不至于比原历史上的还差吧!

听到郭守敬望远镜的时候,元朝以前的朝代,很多人在想这个听起来像一个人名,没想到还真是一个人。

东汉,张衡:有点羡慕是怎么回事?后世以这样的方式纪念一个古人,听起来就很浪漫。

南北朝,祖冲之:这个郭守敬一定是很厉害的人物,真恨不能和这些人生活在一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