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版《道德经》第五十章引言: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经典之中,《道德经》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深邃的智慧之光。其中帛书版的第五十章,更是蕴含着对生命奥秘的独特洞察,引领我们思考生死、阴阳之间的微妙平衡。
这一章开篇便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老子以简洁而有力的笔触,描绘了生命的无常和人们在生死之间的徘徊。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似乎在告诉我们,生死乃是自然的定数,有一定比例的人顺应自然之道,得以善生善终;而另有一部分人则注定早逝。然而,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而民生生,动皆之于死地,亦十有三”。这是老子对人类过度追求生存、违背自然规律而自陷绝境的警示。人们常常因为过度的欲望、盲目的追求和对生命的不当干预,将自己推向了危险的边缘。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呢?老子给出了答案:“以其生生也。”这里的“生生”并非简单的追求生存,而是指过度地贪恋生命、执着于生,从而违背了自然的节奏和平衡。这种过度的求生欲望,使人们失去了对生命本质的理解,陷入了无休止的争斗和焦虑之中,最终反而加速了生命的消亡。
帛书版《道德经》第五十章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生命旅途中的种种迷失和困惑。它提醒我们,要尊重生命的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妄求。在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时,保持一颗平和、淡然的心,不过分执着于外在的物质和名利,而是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富足。
当我们深入领悟这一章的智慧时,便能以更加从容和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在生死的轮回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安宁。让我们跟随老子的指引,探寻生命的真谛,在阴阳相生的大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和谐与平衡。
帛书版《道德经》第五十章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帛书版《道德经》第五十章解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这意味着生死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定数的。比如,有些人天生体质较弱,容易患病,但他们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平和的心态,反而能安享天年;而另一些人身体强健,却因放纵欲望、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这揭示了很多人由于过度追求长生、过度保护自己,反而走向了危险的境地。就像古代的秦始皇,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寻找仙药,最终也未能如愿,还加速了秦朝的衰败。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过度的求生欲望,让人们失去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比如现代社会中,一些人为了追求事业的成功,不顾身体的承受能力,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最终导致健康严重受损。
然而,“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真正善于养护生命的人,能够坦然面对危险。比如,庄子面对生死的豁达态度。他深知生死是自然的循环,不为死亡而恐惧,不为生存而过度执着,因而能在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又如,在疫情期间,那些勇敢的医护人员,他们并非不惧怕病毒,但他们心怀对生命的尊重和拯救他人的信念,义无反顾地投入抗疫一线,他们的内心强大,无惧危险,如同“无死地焉”。
这一章告诉我们,要尊重生命的自然规律,不过分贪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当我们放下过度的欲望和恐惧,顺应自然,便能找到内心的安宁,更好地把握生命的真谛。
帛书版《道德经》第五十章译文:
帛书版《道德经》第五十章其译文大致为:人从出生到死亡。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夭折的人占十分之三,而本来可以活得长久,却自己走向死亡的人,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过度求生。据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路上行走不躲避犀牛和老虎,进入战场不披戴盔甲和兵器。犀牛没有地方用它的角,老虎没有地方用它的爪,兵器没有地方用它的刃。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境地。
让我们通过一些例子和故事来更好地理解这一章。
在古代,有许多追求长生不老的帝王,比如秦始皇。他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寻找长生不老药,甚至派遣徐福东渡寻求仙方。然而,这种过度的求生欲望和不切实际的追求,不仅没有让他长生不老,反而加速了秦朝的衰落和灭亡。这正是“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的体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相反,我们来看那些长寿且生活幸福的人。比如,古代的一些文人雅士,他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富足,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过分操劳和争斗。他们寄情于山水之间,吟诗作画,享受生活的简单快乐。这种顺应自然、不过度奢求的生活态度,使他们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再讲一个现代的例子。在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中,有些人为了追求事业的成功,拼命工作,熬夜加班,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和家庭。最终,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却累垮了身体,失去了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这也是因为过度追求外在的成功,而陷入了“动皆之死地”的困境。
而那些真正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就像一位勇敢的登山者。他在攀登高峰时,做好充分的准备,但不惧怕可能遇到的危险。他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冷静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在他的心中,没有对死亡的过度恐惧,只有对目标的坚定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这就是“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的写照。
总之,帛书版《道德经》第五十章提醒我们,要正确看待生死,不过度贪生,遵循自然之道,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生命,实现真正的幸福和长寿。
帛书版《道德经》第五十章白话文:
帛书版《道德经》第五十章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夭折的人占十分之三,而本来可以活得长久,却自己走向死亡的人,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过度追求生命的存续。听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路上行走不躲避犀牛和老虎,进入军队不披戴盔甲和兵器。犀牛无法用角去顶他,老虎无法用爪子去抓他,兵器无法用利刃去伤害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让自己陷入必死之地。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章,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和故事。
比如,在古代有很多帝王追求长生不老,沉迷于炼丹术,服用各种所谓的长生丹药,结果不仅没有延长寿命,反而因为丹药中的有害物质损害了身体,早早离世。这就是“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的典型表现,过度追求长生反而加速了死亡。
再看现代社会,一些人为了追求功成名就,拼命工作,不顾身体的健康,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最终患上严重的疾病。就像那些连续熬夜加班的创业者,为了事业不顾身体的警报,直到病倒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这也是自己把自己推向了“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