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诗史孤鸿:杜甫的跌宕人生

泪湿红尘 醉风饮月 1187 字 9小时前

回到家中,他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将士兵无家可归的迷茫与悲戚展现得入木三分。

在创作“三吏”“三别”的过程中,杜甫的心境始终被悲伤、愤怒、忧虑和同情所充斥。

他深知自己肩负着记录历史、反映百姓疾苦的重任,因此每一个字都倾注了他全部的情感。

他时而在屋内来回踱步,眉头紧锁,时而伏案疾书,泪水滴落在纸张上,洇湿了字迹。

他希望通过这些诗篇,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战争的残酷,感受到百姓的痛苦,从而为这个动荡不安的国家和饱受苦难的百姓做些什么。

这些作品不仅是他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更是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的见证。

华州的街头,腐臭与硝烟相互交织,刺鼻的气味弥漫在每一寸空气里。

残垣断壁在斜阳的映照下,投下参差不齐的影子,恰似这座城市千疮百孔、破碎不堪的灵魂。

街边的房屋,有的半边坍塌,露出焦黑的房梁,在斜阳的映照下,投下参差不齐的影子,恰似这座城市千疮百孔、破碎不堪的灵魂。

角落里,几株枯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更添几分凄凉。

杜甫身着洗得发白、补丁摞补丁的官袍,沉重的脚步在流民间缓慢挪动。

每一步落下,尘土扬起,恰似他此刻如乱麻般纷扰的心绪。

忽然,一只干枯如柴的手颤抖着拉住了他的衣袖。

杜甫低头,瞧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老人深陷的眼窝里蓄满泪水,浑浊的双眼之中,绝望如浓稠的墨汁,化不开,散不去。

“大人呐,这日子没法过啦!”老人哭诉着,声音颤抖,带着哭腔,身体也止不住地微微颤抖,干裂的嘴唇一张一合,“战乱一来,家没了,粮食也没了,孩子们饿得皮包骨头,您可要为我们做主啊!”

杜甫的心猛地一揪,他连忙蹲下身子,握住老人的手,那双手粗糙得如同老树皮,他张了张嘴,试图说些安慰的话,可喉咙却像被堵住了,干涩得发不出声。

半晌,才艰难挤出一句:“老人家,我定会尽力,可如今局势如此,我……”

话到嘴边,又被他咽了回去,他深知自己的力量在这乱世之中太过渺小,太过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