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长安后,那村庄里的一幕幕悲惨景象,如同烙印般深深地刻在杜甫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他坐在书桌前,窗外狂风依旧肆虐,吹得窗棂嘎嘎作响。
烛火摇曳,映照出他凝重的面庞。
他将这些所见所闻都融入到了自己的诗作中,笔锋如刀,用文字描绘出了底层百姓的悲惨生活。
发出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抗议。
几日后,杜甫偶然结识了一位在朝中担任小吏的旧友。
他怀着一丝期待,向旧友倾诉了村庄的惨状,希望能通过他的关系,为百姓争取一些减免赋税的机会。
旧友听后,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色,微微皱着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
嗫嚅着说:“子美啊,你有所不知,如今朝堂之上,权贵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整日想着如何搜刮民脂民膏,扩充自己的财富与权势,根本不会在意百姓的死活。
你想改变现状,谈何容易啊。稍有不慎,还可能给自己招来灾祸,你还是别插手了。”
杜甫听后,心中一阵失落,但他看着旧友那畏惧的眼神,又有些理解他的无奈。
毕竟在这黑暗的官场中,想要独善其身都难。
但杜甫并未就此放弃,他四处奔走,拜访一些稍有正义感的官员。
他来到一位官员的府邸,递上名帖后,终于得到了接见。
进入厅堂,官员坐在主位上,眼神冷漠地看着杜甫,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
杜甫满怀诚意地讲述着百姓的苦难,言辞恳切,眼中满是忧虑。
官员听着,脸上没有丝毫动容,只是淡淡地说:“这些事,朝廷自有考量,你一个书生,还是少管闲事为妙。这天下如此之大,百姓受苦也是常有的事,岂是你我能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