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日记172
京城的繁华,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愈发显得喧嚣而迷人。街头巷尾,叫卖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在这热闹之中,有一座颇具规模的酒楼,名为“聚贤楼”,乃是京城中达官显贵、文人雅士时常光顾之所。
这一日,贾宝玉闲来无事,又厌烦了府中的种种规矩与琐事,便瞒着家人,带了小厮茗烟,溜出府来,信步来到这聚贤楼。他身着一袭月白色锦袍,腰间系着一块温润的玉佩,面如敷粉,唇若施脂,引得不少人侧目。
宝玉刚在楼上寻了个靠窗的雅座坐下,便听到一阵爽朗的笑声传来:“这不是宝兄弟吗?真是巧啊!”宝玉抬眼望去,只见一人阔步走来,正是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冯紫英身形矫健,身着藏青色劲装,腰间佩着一柄锋利的宝剑,英气逼人。
“原来是紫英兄,快请坐!”宝玉连忙起身相迎,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笑容。二人寒暄一番后,便相对而坐,小厮们赶忙摆上美酒佳肴。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两人谈兴正浓。冯紫英忽然话题一转,说道:“宝兄弟,你可曾见过那府库之中用斗量东西的场景?”宝玉微微一愣,摇了摇头:“我虽在府中,却也未曾见过府库之事,紫英兄不妨说来听听。”
冯紫英端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口,缓缓说道:“那府库之中,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堆积如山,清点之时,便是用斗来量。那场面,当真是壮观。”宝玉不禁咋舌,眼中满是惊讶:“竟有如此之多?我只道家中有些积蓄,却不知府库之中竟是这般景象。”
冯紫英看着宝玉,神色变得有些凝重:“宝兄弟,这用斗量物,看似是财富的象征,却也暗藏着许多道理。就如这人与人之间的恩情,有时也是如此。你可听过‘斗米恩,升米仇’这句话?”
宝玉皱了皱眉头,思索片刻后说道:“愿闻其详。”冯紫英放下酒杯,身子微微前倾,说道:“这‘斗米恩,升米仇’,说的是若你在他人危难之时,给予一斗米,他会对你感恩戴德;可若是你一直给予,到了后来给了一升米,他反而会心生怨恨。”
宝玉心中一惊,脸上露出疑惑之色:“这却是为何?施恩之人并无过错,受恩者怎可如此忘恩负义?”冯紫英苦笑着摇了摇头:“宝兄弟,你自幼生长在温柔富贵乡,哪里懂得这世间人心的复杂。那受恩者起初感激,是因为他确实身处困境,急需帮助。可时间一长,便会将这帮助视为理所当然。一旦帮助减少,他便觉得自己被亏待了,心中的怨恨也就随之而生。”
宝玉默默点头,心中暗自思忖:这世间之事,竟如此难以捉摸。自己平日里对身边的人多有照顾,却从未想过会有这样的后果。再说这字也有些神奇,竟也能说出另一番意思。
冯紫英见宝玉陷入沉思,便接着说道:“宝兄弟,这就好比我家,平日里对下人也算宽厚,可难免也会有一些不知感恩的人。有一次,家中的一个小厮犯错,本应受到重罚,我念他平日还算勤恳,便从轻发落了。可他非但不感激,反而在背后抱怨我处罚不公。”
宝玉听了,不禁感叹道:“人心难测,紫英兄如此仁厚,却也遭人误解,实在是令人心寒。”冯紫英摆了摆手:“这也怨不得别人,只怪我当初没有看透人心。宝兄弟,你日后行事,也要多留个心眼。”
两人正说着,冯紫英忽然压低声音,神色神秘地说道:“宝兄弟,我近日还听闻一件奇事。这与那‘斗米恩,升米仇’竟也有些关联。”宝玉好奇心顿起,连忙问道:“是何事?紫英兄快些讲来。”
冯紫英环顾四周,见无人注意,便缓缓说道:“你可知道姑苏有个甄士隐?”宝玉点了点头:“略有所闻,听闻他是个大善人,家中颇为富足。”冯紫英微微颔首:“正是此人。近日,我听闻他用一斗酒,暗示自己将资助一个仇人。”
宝玉瞪大了眼睛,满脸惊讶:“资助仇人?这却是为何?紫英兄莫不是在说笑?”冯紫英神色严肃,摇了摇头:“我岂会拿这种事说笑。据说,这其中另有隐情。那甄士隐曾与一人结下仇怨,多年来,两人形同陌路。可如今,那仇人却陷入了困境,四处求助无门。甄士隐念及往日种种,竟动了恻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