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罢,他微微躬身,退回了原位。
众人闻言,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户部尚书。
在这个关键时刻,有多少粮食储备,他心中自然是有数的。
户部尚书感受到众人的目光,看向了户部侍郎宁成。
宁成会意,整理了一下衣衫,稳步出列。
户部尚书看向户部侍郎宁成,宁成已出列。
“回禀王上,” 宁成的声音清晰而响亮,在大殿内回荡,
“眼下蜀地百姓约 20 万户,粗略估算有百万人之众,而士兵约 10 万左右。
按照当前的消耗标准,每日的消耗约五万石,这还是在极力节省的情况下得出的数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顿了顿,微微皱起眉头,接着说道:“眼下各地粮仓的余粮数量不等,但总体而言,即便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总也撑不过半年。
这还未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其他意外情况,是以..... 还请王上慎重考虑。”
说罢,他深深地拜了下去。
大殿内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交头接耳,讨论着严峻的形势。
兵部尚书出列,“王上,巴地眼下捧着降书而来,此等机会可谓千载难逢。
巴地虽历经战乱,但地理位置险要,若能将其纳入囊中,我蜀地的势力范围便能得以拓展,进可攻、退可守,战略意义重大。
且巴地的人口、土地资源,于我蜀地的长远发展亦是一笔不可小觑的财富。
如今他们主动求降,正是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壮大自身的良机,万不可错失啊。”
萧九尧未置可否,转而看向其他大臣,示意他们继续发表看法。
礼部尚书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王上,此事固然在军事和地域上有诸多益处,但亦需考虑巴地与我蜀地的文化、风俗差异。
若贸然接纳,日后在治理过程中,恐会因文化冲突而引发诸多事端,影响两地的融合与稳定。
再者,我蜀地向以礼仪之邦自居,对于巴地的降附,当以礼相待,需制定一套周全的接纳之策,使其百姓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