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末成功的郑李会师

李定国收到消息后,积极响应郑成功的提议。他约定在第二年夏天的时候,双方在南京会师。随后,李定国迅速向荆西地区发出檄文,邀请王光兴和李来亨等人在荆州会面,商讨下一步的行动。他们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能够制定出一个全面的战略计划,一举出击,收复失地。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到了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秋天,郑成功给李定国写的一封信并没有送到他的手中。当时,李定国的军队已经进入缅甸作战,而这封信却意外地落入了投降清朝的白文选手中。因此,李定国最终没有看到这封至关重要的信件。

在打通西南和海上联络这件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上,诸多事宜皆由李定国率先发起。比如每一次胜利后的捷报传至海边、恳请双方会师共同抗敌以及约定结为姻亲等重要决策,无一不是出自李定国之手。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一方是拥有“国姓”殊荣且实力雄厚的郑氏集团,另一方则被视为“流寇余孽”的李定国所部。前者即便退守亦可自保无虞,而后者却急需外部援助以解燃眉之急。在此种情形下,若想促成二者相识并建立联系,若非李定国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几乎是不可能实现之事。此乃其一。

再者,说到郑成功这个人,平素里就喜爱将自己比作三国时期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性格孤傲自负,与人合作并非易事。他对于合作伙伴往往有着极高的要求和标准,轻易不会放下身段去主动寻求联盟。如此一来,也就只有李定国能够不计前嫌,怀着满腔热忱与诚意,一次次向郑成功伸出友谊之手,努力搭建起双方沟通协作的桥梁。

然而,郑成功尽管同海上的数位抗清宿将例如张名振以及张煌言等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有些不太融洽,但唯独对待李定国时,却是一直青眼有加。从他写给李定国的数封信件之中便可窥知一二,其一信中写道:“恨未能会飞,促膝面罄”,表达了自己急切地想要飞到李定国身边与其当面畅谈一番的愿望;另一封信又言道:“不佞恨不能征帆倏忽,横扫珠江”,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他对李定国深深的钦佩之情以及高涨的热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定国对于郑成功所寄予的期望更是无比殷切的,甚至到死也未曾改变过这份执着。话说那永历十二年(公元 1658 年)的寒冬时节,清兵兵分三路直逼昆明城。在此危急存亡之秋,李定国当时力主向东挺进湖南一带。他心中所想乃是,如果此番出征能够获胜,那么云南等地便会重新回到我方手中;即便不幸战败,还能退入交趾境内,召集那里的战船,而后扬帆出海抵达厦门,与延平王郑成功会师共同进军讨伐清军。

总而言之,这两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彼此之间可谓是惺惺相惜、互相倾慕有加。自从相识结缘之后,尽管偶尔也会毫不留情地对方向对方抛出一些犀利而尖锐的批评之语,但他们内心深处始终都怀着对彼此深深的关怀与信任之情。

这份难能可贵的信任,绝非仅仅建立于那寥寥数封书信中的花言巧语之上,而是实实在在地扎根于坚持不懈地抗击清兵入侵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之中。诚如郑成功在他的信函里所言:“尔时腥气,在在而然,所恃血性男子,坚乃心肠(彼时那漫天弥漫着的血腥之气,简直无处不在,令人作呕。所幸有我们这般充满血性的堂堂男子汉,凭借坚定不移的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决心苦苦支撑)。”

只要他们拥有同样坚毅如铁般的心灵,哪怕后来一人最终身死台湾,另一人不幸殒命于滇南之地,然而他们伟大的精神将永远紧密相连,永不磨灭。即便岁月流转、时光荏苒,他们英勇无畏的事迹仍会如同璀璨星辰一般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