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旧雨重逢

赵瑾睿,调皮道:“我等三兄弟携手共进倒是可以,可这文武科举之事我可帮不上什么忙。不过,我也会像之前一样,任凭两位哥哥调遣,随时待命。”

萧文景,畅笑。

齐麟却歪嘴摇起了头,“三弟你有所不知,此次文武科举还非要倚仗你不可。”

“哦?”赵瑾睿猛怔,“大哥这是何意?”

萧文景也不禁看向齐麟,一脸期待。

齐麟,说:“实不相瞒,前不久我刚在北疆开了科举,要说开科举其实也没什么难的,不过也要提防几处关键点。”

“这其一就是秩序,不管是贡院内的秩序,还是在贡院外搜查士子们的行囊小抄,这都绝非易事。查得过严,可能会引起前来赴考的士子不适;查得不严,那就会有不公出现。”

“其二,也是如何去收士子们的答卷,这中间会不会出现调换答卷的情况,收完答卷后又要如何密封名字和籍贯,此环节最易出问题,需格外加大规范和监管。”

“这其三便是审阅答卷,按道理来说,贡院参详官可从我朝学士院中挑选,可不同的人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切不可仅凭个人喜恶去衡量文笔和学识。这就比如三弟你喜欢柳霖霖,而二弟偏偏喜爱李贵妃,个人偏爱自无法避免,所以,也就需要二弟、三弟外加赵太师亲自坐镇了。”

他慢慢看向赵瑾睿,接着说:“阿睿,你若能参与进来,定可从你父亲那里学到不少学问,也能督促一众贡院参详官,不给他们留下徇私舞弊的机会。”

他又凝向萧文景,继续道:“二弟,开办文武科举...这说到底也是为你择出贤臣,有你在,一来可震慑审查试卷的官员,二来也可看看天下读书人文章中浩然之气。若遇争议较大的文章,那也必离不了赵太师的慧眼,而二弟你的意见也至关重要。”

萧文景和赵瑾睿频频点头,似已深思不断。

“大哥所言极是,若非大哥在北疆开办过科举,恐大襄首次科举难成也。”

齐麟柔柔一笑,“二弟,文武科举直接关乎于社稷,而如此大事能否延续还要看二弟如何平衡朝中士族和外戚的势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自古以来,士族都以家族为先,他们只在乎如何获得最大利益。而外戚虽是保皇派,却也最易使皇室蒙羞,一味让其扩大势力亦不利于社稷。”

“此次文武科举,那些士族和外戚的子弟定也会参加,却也为寒门学子提供了机会。待寒门学子自成一派,足可与士族、外戚相互制衡,到那时哪方势力该增该减也全凭二弟心意。”

萧文景眼波流动,似已动容,多次欲言又止仿佛腹有千语难诉,只得缓叹道:“自朕继位以来,多次被士族、外戚势力牵制...再加之士族和外戚之间不断联姻,其势力也根深蒂固。朕早想将这两股势力拆散,怎奈打断骨头都还连着筋,朕自知不是长久之计。若寒门学子能涌入朝堂与其抗衡,倒也能为朕分忧不少。”

他突又将手覆在齐麟的手背上,接着说:“朕从不惧大哥手中的军权,一直以来镇北军也皆由齐家掌管,朝中大臣自也不敢打军权的主意。只要士族和外戚手中无军权,即便他们有多大的权势,也断威胁不到朕。”

“可大哥你...这些年却一直充当着“坏人”的角色,朝中大臣多得是危言耸听,频频上奏说大哥你权势过大,恐社稷不稳,皇权难保。朕心里明白,大哥是绝不会伤害大襄的,别说大哥你手握三十八万镇北军了,就算大哥掌天下兵马也是大襄的中流砥柱。”

齐麟缓饮酒水,含笑摇头,“二弟,大襄的兵马必须掌握在皇室手中,我虽不是皇室中人,却也是大襄唯一的亲王。镇北军虽在外人眼中姓齐,但我作为镇北王却也退无可退,难不成我要投靠毫无教化的北戎?还是要自立为帝呢?”

他说到此处,慢慢起身,摇窗而望,“大襄的基业乃是先帝和我父王用命打下的,我父王不曾贪功,自请前往北疆苦寒之地。如今,他们都不在了,我齐麟又怎能做出遗臭万年之事...”

“这些年我知朝臣对本王多有不满,他们所不满的也是无法制衡我齐麟,我齐麟亦可随意将他们斩杀于刀下。可...”

他缓落眼眸,一点一点地逼视着萧文景,“可,除我齐麟外,二弟敢将军权交于他人之手吗?”

萧文景闻言,一阵惶恐,“不不不...除大哥外,任何人得到军权都会使朕不安。”

“朕就算再糊涂,也断不会舍大哥不用,去用一些外人。朕不可能整日盯着北疆,北疆之远也是朕无法监管的,即便朕下诏命沈天挐接管北疆军务,也难保他不会私下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