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誓除独立团的坚决

毕竟,仗还在继续,现在并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

话锋骤转,他转而言道:山省太郎眉头紧锁,向司令官抛出疑问:“长官,当前迷雾重重,被我军重重包围的八路军,究竟意在何方,通过这则公开的电报传递何种玄机?”

战场上,一幕悲壮上演:一个第三步兵大队连同联队指挥中枢,已不复存在;第一步兵大队与机动大队,人员折半,武器损耗殆尽。此番大清扫行动,代价之沉重,令人扼腕。

即便眼下,一股新生力量——步兵联队携手步兵大队,已将八路军紧紧锁在头道沟的怀抱中,难道真有人敢妄断,八路军的突围之路已被彻底封堵?怎会如此天真?谁敢这么想,恐怕是智慧之光已被迷雾遮蔽。

至于那份八路军发出的求救信号,其背后的真实意图,仿佛迷雾中的灯塔,引人遐想,难辨真伪。莜冢义男并未直接揭开谜底,而是转而询问一旁沉思的山本一木。

山本一木正细细咀嚼着前线各部队反馈的敌情电报,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缓缓开口:“依我之见,八路军此举,意在以此为饵,引诱我大日本皇军上演一场决定性战役。”

“决战?”山省太郎抢断话头,“若真是决战,倒能一锤定音,解决心头大患,我自然求之不得。但八路军,岂会轻易落入此局?”

长久以来形成的偏见,岂是朝夕能改?八路军,如同狡猾的泥鳅,游击战术运用自如,难以捉摸。日军渴望的是阵地战,以火力优势碾压对手,用弹药构筑胜利的城墙。而八路军的游击骚扰,冷枪暗箭,却成了日军挥之不去的梦魇。

正因如此,日军才会不惜代价,修筑工事,设立炮楼,编织囚笼,企图将八路军牢牢困住。莜冢义男虽未直接反驳,但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我们的判断竟有如此偏差?愿闻其详。”

山本一木语气平静,道破天机:“答案很简单,八路军已非吴下阿蒙,他们武器装备的增强,便是最好的证明。”

此刻,指挥部内,众人思维碰撞,火花四溅,一场关于战局的深刻探讨,正悄然展开。 在那场震撼人心的情报揭示中,三万日军被卷入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扫荡行动。在这片烽火连天的土地上,不少日军与八路军短兵相接,而凡是与八路军主力团交锋的,多数都铩羽而归,带着伤痕撤退。

每一封穿梭于暗流涌动的电波中的密报,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八路军火力的大幅跃升——他们的轻重武器,有的竟已凌驾于日军的攻击力量之上,犹如暗夜中的流星,划破了日军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

面对这一局势,山本一木以他那敏锐如鹰的洞察力分析道:“八路军显然已获得了某种强有力的后盾,使得他们在武器装备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昔日,如同两位武士对决,八路军手持木剑,我们以精钢利刃相待;他们技巧生疏,只能借夜色掩护,偶尔施展偷袭之计。但如今,他们换上了同样锋利的钢剑,已具备与我们正面交锋的实力,自然跃跃欲试,渴望一场决定性的较量。”

山本一木的比喻,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将战局的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自战争之初,日军之所以能够屡战屡胜,所依仗的无非是两点:一是士兵经过严苛的训练,二是武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这两大支柱,即便是在指挥官战术笨拙如朽木的情况下,也足以将对手牢牢压制。

小主,

然而,八路军似乎在一夜之间完成了蜕变。他们的武器装备实现了质的飞跃,几乎抹去了日军曾经的武器优势。与此同时,为了维持庞大的占领区域,日军不得不大量征召新兵,这些新兵缺乏足够的训练,二线部队的战斗力远不及往昔的精锐。反观八路军,他们在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中,锻造出了一批批经验丰富的将领与士兵,双方的差距在悄然间被无限拉近。

在这样的背景下,八路军调整战略,选择进行大规模、决定性的战役,就显得合情合理了。然而,山省太郎在听完分析后,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说道:“我承认,八路军已非吴下阿蒙,但若说他们已经准备好决战……这不太可能,至少这次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