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前后不一

原因很简单,后天朝会,大理使者按惯例向南宋求援,开始时鸦雀无声,宋青书亲自出面,大力支持援助大理,讲述了出兵的种种好处,以及放纵不管就是助长蒙古的势力扩张,下一步定会进犯南宋,不能唇亡齿寒等等。

就在众臣揣摩齐王为何反复无常,以及是否故作姿态时,一灯大师等人也说出了求助的条件:大理永世向宋朝称臣,并且愿意每年无偿向宋朝朝贡白银五万两。

朝堂上大小官员纷纷震动,第二个条件倒罢了,南宋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每年五万两银子也算不了什么,赵构在时,南宋每年向金国纳贡的数量就是大理的五倍以上。

关键是大理愿意向南宋臣服,这个影响就相当巨大了,足以让南宋的声威更上一层楼,改变过去百年在列国中怯弱的形象。

其实这种事情以前并非没有发生过,大理由于偏安一隅,经济落后,国小民弱,在过去百年里曾多次向宋朝表示依附意愿,可惜宋朝重文轻武,又没有太大的野心,对大理的示好一直是不冷不热的态度,导致两国间关系有些微妙,甚至有些尴尬。

不过如今形势已是全然不同,宋青书击败蒙古不仅振奋了国内人心,也让南宋在列国中多了一层神秘强大的光环,南宋群臣也不是傻子,有向外扩张势力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高丽已在掌控之中,东瀛也相当于半臣服,那么大理就是接下来最合适的踏脚石!

宋青书适时开口,对大理“识时务”的行为大加赞赏,顺势讲述大理和宋国的百年交情,声称于情于理于道,甚至于己,宋朝都应该助大理击退蒙古。

大臣们见宋青书如此认真,终于确定对方不是在装腔作势,而是真的做出决定要帮助大理。

顿时,场面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先前一直拒绝出兵的大臣立刻转变口风,声称齐王言之有理,应该帮助友国击退凶残的蒙古,不能任其壮大云云。而先前支持出兵,后又因宋青书的态度沉寂下去的官员又重拾观点,个个引经据典,大力支持齐王的观点。

所有大臣观点一致,南宋的小皇帝还能说什么,在内侍和太傅的示意下当场宣布整顿军队,即日出兵大理。

毕竟所有人,包括小皇帝自己都知道,他这个宋朝皇帝只是个吉祥物,根本没有多少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