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乃是品尝螃蟹的绝佳时刻,那蟹儿膏肥肉美,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馐佳肴。甚至有食家将吃螃蟹比作“秋天最为庄重盛大之事”。诚然,河蟹的营养堪称丰富至极,其不仅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还蕴含着丰富的钙、铁、锌、硒、钾、维生素 A、维生素 B 等。其蛋白质的含量,更是猪肉和鱼肉的数倍之多。河蟹体内维生素 A 和核黄素的含量,在人们的食谱中亦是独占鳌头。众所周知,维生素 A 乃是人体内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它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开启生长之门,延长寿命之锁,维系上皮细胞的健康,增强人体对传染病的抵御能力。与此同时,维生素 A 还恰似一盏明灯,可防止夜盲症的侵扰。故而,食用河蟹不仅能够助力人体提升免疫功能,更有助于推动人体组织细胞的修复与合成。
不吃死蟹:死蟹体内的寄生细菌会繁殖并扩散到蟹肉中,使得蛋白质分解产生组织胺。蟹死的时间越长,体内积累的组织胺越多,毒性越大。即使把死蟹煮熟煮透,毒素仍然不易被破坏,食用后会引起恶心呕吐,面颊潮红,心跳加速等。
不吃隔夜蟹:螃蟹为含组胺酸较多的食物,隔夜的剩蟹种组氨酸在某些维生素的作用下,会分解为组胺,回锅加热随可杀灭病源微生物,却不能破坏毒素,从而导致组氨酸中毒。因此,蟹最好现蒸现吃,一般不要超过4小时。
不吃生蟹,醉蟹:螃蟹体内含有各种病源微生物。尤其是其体内的肺吸虫幼虫卵感染度很高,抵抗力很强,单用黄酒,白酒浸泡并不能杀死。吃生蟹,醉蟹,极易诱发肺吸虫病,引起咳嗽咯血,如果病毒进入脑部,还会引起瘫痪。
不吃四“部件”:螃蟹的体表,腮部和胃肠道,占满了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因此,吃时必须除尽蟹腮,蟹肠,蟹心(俗称六角板),蟹胃(即三角形的骨质小包,内有泥沙)。
不过量食用:因螃蟹性寒,蟹黄中的胆固醇又很高,一般人每次吃螃蟹时,以2只为限,一周内不可超过3次食用。
天气炎热、水温较高,这时候河蟹养殖管理应做好以下几点:
足量的水草:夏季蟹池内应放养些水花生、浮萍之类的水生植物,或种植一些芦苇、茭白等挺水植物,为河蟹提供阴凉的栖息环境。蟹池中设置或种植水草的面积一般占整个池塘面积的30%左右,过多应及时收割,过少要及时补充。同时,应及时捞除腐烂的水草,以免败坏水质,滋生病菌。
水质的清新:养蟹池应经常检查水质,勤换新水,及时捞除剩食和污物,保持池水清洁。水体深度一定要保持1米以上,以防热水灼伤蟹体。换水一般选择在傍晚至次日上午10时进行,3~5天换一次水,每次换水5厘米左右深。水源一定要清洁、无污染。在河蟹蜕壳期间,要增加水体钙离子含量,一般每亩水面用生石灰5~10公斤,化水后全池泼洒,15~20天泼洒一次,以利河蟹健康生长。
饵料的品质:河蟹宛如一个不挑食的孩子,荤素皆食,且对动物性饲料情有独钟,例如蚌、螺、小杂鱼虾等,皆是它的心头好。通常每年 5~8 月份,正是在蟹池中投放活螺蛳的好时节,每亩投放约 200 公斤,以供河蟹大快朵颐。此外,在炎热的高温时期,应适当增加植物性饵料的投放比例,就像给河蟹送上一份清凉的夏日盛宴,例如投放一些河蟹喜爱的浮萍、水草等。池塘养蟹,就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晚宴,一般每天只投饵一次,在夜幕降临之际进行,以迎合河蟹昼伏夜出的习性。投饵时,要像一位精准的投弹手,将饲料准确地投喂在离岸 1~2 米处,投饵量则应根据当天的水温、天气和前一天投饵后河蟹的摄食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就像一位出色的厨师,根据食客的口味和喜好,调整菜肴的味道,以确保当天晚上河蟹能将饵料一扫而光。
防逃防害防病:高温之际,务必每日巡池。经此,可察河蟹摄食与活动之状,检防逃之设施,观有无病害及敌害。若现河蟹逃逸之迹,须速堵堤埂之漏洞,换损之防逃设施与进出水口之网罩。遇大风暴雨之天,尤须重防逃。亦须防敌害之侵,及时捕蟹池中水老鼠等敌害生物。人工养殖之河蟹病害颇多,可不时施生石灰、二氧化氯、纤虫净等药,以防河蟹细菌性疾病与纤毛虫病等。此外,蟹池内不宜与鲤鱼或黑鱼混养,因会坏蟹之繁殖。
蟹烂肢病和甲壳病的病原均为细菌。通常是在捕捞作业,长途运输,长时间暂养过程中,蟹体遭受创伤后,被细菌侵入而引起。
蟹烂肢病的主要症状是病蟹肢节间呈充水状腐烂,步足易断落,群体残蟹较多。蟹甲壳病的主要症状是病蟹背甲、胸板、步足上出现黄褐色或黑褐色病斑,严重的病斑在中间轻戳即可穿洞,有些步足末端溃烂成黑色。对这两种蟹病,若不及时防治,会严重影响到蟹的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