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狮子一手建立的元帅军自不必说,自狮子营建军之初,假想敌就是武备精良的明军精锐。
他们有质量更好的制式铠甲,射程更远、威力更足的枪炮,同时还有更强的组织能力,以期于阵战、对峙中短时间杀伤大量明军,取得战斗胜利。
而刘承宗汇总了北路一战的各级情报,以及打扫战场取得的战利品,得出的结论是八旗军,完全属于另一个极端。
冯瓤部车营在战场上缴获的兵器,几乎没有正规军操典中的制式兵器。
没有长矛,长刀长枪的尺寸最多八尺,短兵器以斧锤与短矛居多,就连上百斤弓力的战弓,在战场实际操作中,都被当中三五步距离的近战兵器。
换句话说,至少在针对北路元帅军的八旗兵当中,他们使用的都是混战兵器,压根就没有阵战的想法。
冯瓤的战报,就像北路偏师的主帅一般,将敌军这一特性事无巨细地报告上来。
一来是王承恩负伤,没办法上交战报,二来贺虎臣和丁国栋都在混战当中,对战场全局没有清晰认识。
小主,
而冯瓤,不是第一次跟后金八旗作战了。
早在萨尔浒时期,他就在京军火器营跟曹耀一同服役,一同参战,一同被打崩。
这次作为将领展开车营拼杀一遭,让他从更高的角度上,对八旗兵有了深刻认识。
他在战报里形容的八旗兵,是狡猾又勇猛的九头虫。
八旗各牛录章京在大贵族指挥下进攻营阵时,会把攻击重心藏起来,以非常飘忽、指东打西的方式,对整个营阵进行全方位的袭击。
看上去是集结大军,但实际上冷不丁一下子就像九头虫一样,死兵开路向军阵四面八方狠冲。
持长刀的精骑在后,有缺口就往里怼,目标非常明确,只为打掉军阵组织。
这种战法在看上去很憨,就好像不拿人命当回事一样,迎着枪炮进行突击。
但实际上因为战术朴实而格外高效,并且会对处于防守地位的敌军,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
这样的战法没啥特殊,但能熟练使用这种战法,本身就意味着各级将领对士兵的控制力非常强。
刘承宗也正因八旗军这种作战方式,而不愿穷追猛打。
因为他看出来了,如果北路战役只有三千人的车营,和三千八旗兵,元帅军是一定能取胜的,甚至会把八旗兵打崩。
会战规模越大,各营兵力、精锐程度就越参差不齐,一万往下全是精兵,对这种突阵非但不怕,还会大喜。
可是投入兵力越多,就越容易被这种突阵手段击破孱弱之兵,一个营、两个营被驱逐、击溃,继而引发大规模崩溃。
追击路上的刘狮子一寻思,这对手不好追击,容易被人家以逸待劳设伏击破,那我还追他干啥?
因此他只是命塘骑飞速奔入科尔沁腹地,搜寻额璘臣,将自己的命令传递过去。
让额璘臣带着兵能跑就跑,使劲儿绕远回到有接应的地方,不必再与歹青作战,只要能把征科尔沁所获战利带回,就算大功一件。
刘狮子心里,觉得额璘臣还挺能打的。
只不过他不知道,其实辽泽一役的胜利,并不像额璘臣在战报中描述得那么辉煌。
什么全歼五千之敌,完全是上坟烧报纸的鬼话。
两支由漠南骑兵组成的军队,咋能打出那么虎的仗嘛。
会战中一万骑也围不住五千骑,更何况双方不可能打会战,人家科尔沁部又不傻,明摆着兵力劣势,还留下来打会战?
实际上就是双方投入总兵力超过一万五千人、一万三千匹骡马,在初次遭遇后分散成各种规模的小部队,在科尔沁南部草原的沼泽地边缘跑来跑去。
进沼泽、钻林子、蹿戈壁,一直打到双方既看不见敌人也找不到部下,整个大兵团我撵着你、他追着我,纠缠翻滚着一路奔入科尔沁腹地。
只是额璘臣的兵多,能腾出手来截断通往兴安岭战场的交通要道,见没有敌军大部向那个方向逃窜,估摸着是自己赢了。
就给刘狮子发去一封战报。
在这一点上,鄂尔多斯的额璘臣、科尔沁的巴达礼,在战役中的想法其实都一样。
俩人都没把自己当成元帅府或歹青帝国的直系部下,都想尽量保存实力,不愿靠近己方主力兵团。
额璘臣不愿意在刘承宗身边,巴达礼也不愿带兵到黄台吉身边。
所以俩人有了借口,心照不宣地带兵往科尔沁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