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曹参传》中曾记载:“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患之,无如何,乃请参游后园。”
可见,在汉代,无论官职几石,都要居住在官舍中,即使身为相国的曹参,也不例外。
这种固定的休假制度一直延续到隋朝,等到了唐朝时期,官员的休假制度才改为“旬休”,或者叫“旬假”。
官员每十天方可休息一天,每月上中下三旬各休一日。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道:“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而后世的单休双休,又是休息多久呢?
古人们有些好奇。
而且,后世不是没有奴隶了,黑/奴又是什么,为何日不落模式就要这么说,后人这是在讽刺吧!
不过崩溃的情绪好像都是相同的。不止后人在发疯,招工的所谓“HR”,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的样子……
有些人噗呲笑出声,觉得这样的沟通实在太有意思了。
见了许多的视频,倒是没见过后人工作。
这些工作五花八门,到底都是干些什么,实在令人颇为好奇。
见苏粒约了几个面试,不少人翘首以盼,想见识见识后世的“面试”。
其实,历朝历代都会施行一些人才招揽的形式与政策。
周朝规定每年三月都要“聘名士,礼贤者”。
还有“黄金台”,又称为“招贤台”。
战国时,燕昭王收复了被齐国攻占的国土以后,想要依靠众多人才,富国强兵。
他恭拜郭隗为师,并盖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屋子,按照郭隗的主意,在易山筑了“黄金台”,里面堆满金子,专门用来招揽贤才。
后来,燕昭王渴求贤士的名声不胫而走,出现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招来了乐毅、邹衍、剧辛、苏代等人,燕国日益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三国时诸葛亮也曾“筑高台于成都之前,以筵四方之士。”
且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人才招揽也不限国籍。
秦国就招揽许多各国人才,如卫人商鞅、吕不韦,楚人李斯,魏人范睢、张仪,燕人蔡泽等,都为秦所用。
到了汉代,汉高祖刘邦曾发布“招贤诏令”。遍于天下,规定凡发现人才的,当地郡守都要亲自勉励,驾车送至京城,不执行者免职。
不过到底是交通不便,容易遗漏人才,或者招揽到了不合适之人。
像后世这样沟通之后再见面,确实是提高效率的。
看后人在这天幕之上的聊天就明白了。
可惜时代限制,他们做不出如此方便的东西。
一些人叹息扼腕。
当然,不管如何招揽贤才,最后肯定还得看看脸的。
古人在选拔人才上的面试技术与技巧,那可是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如 “视瞻”、“言语”、“容止”、“颜色”、“声音”、“形质”、“好尚”、“行迹”、“文字”、“书画”、“食息”、“家宅”、“父母”、“兄弟”、“妻子”、“朋友”等观人法。
像视瞻。曾子认为眼睛是心灵的反映。孟子认为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
容止,就是人的容貌举止。古人云:尧依据人的容貌设官授职。容貌举止可以观瞻,进退有据,可为法度;步履要稳重,手势要恭敬,目光要端正,口气要和蔼,声音要恬静,头颈要端直,气色要肃穆,态度要端庄。
书画。品质朴实者,字挺拔而不遒劲;性格刚强者,字倔强而不知润色;矜持内向者,字拘束;放纵外向者,字飘逸超出;温柔者,字失于软缓;急躁勇猛者,字彪悍急促;多疑者,字不滑润、不流畅;迂缓持重者,字笨拙而迟缓……
可以说,古人们也是很颜控的!
比如说江充,就因为长得高大帅气,被刘彻瞧见了,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