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国外的题

emmmmm……

啊???】

什么什么,为什么她连解释都看不懂了?!

苏粒大为震撼。

评论区

网友A:我:一会

我妈:现在立刻马上[再见]

回复

(明明有三个正确答案,可他偏偏选了一个会挨打的[九转大肠])

(这道题得根据我妈的说话语气我才能做对[流泪])

(妈妈:不要让我说第二遍[微笑])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捂脸])

(在中国,D项是不允许的[尬笑])

(答案:你根本不懂中文

我:你根本不懂妈妈!!)

(我承认出题的人是很了解中国语法的,但是他可能不了解中国妈妈,你敢选D?[微笑])

(选D不是因为我语法多好,是因为我有拖延症[宕机])

网友B:脑子蹦出E选项,我[这]就去[九转大肠]

网友C:我终于知道为啥外国人说我们说英文装了[微笑]

(您好,请问一下,可以用那个塑料制成的袋子帮我把刚刚被我吃但是没吃完的无水鸡蛋糕配植物奶油打包一下吗[猪头])

(正常的英语人对话:你好?番茄酱在哪里。

中国的英语:伟大又尊敬的商场工作者,用玻璃瓶子装着的红色液体的罐子在哪里?)

网友D:我马上就去:体现了我确实要去且没有因为买菜而心理烦躁。

我现在就去:体现了我不想去但你是老大你说话有理我不得不听。

我立刻就去:体现了我不想去但你发脾气了我很害怕所以我需要躲出去一会儿。

我一会儿就去:体现了我不想去且一会儿也不想去且我在等你说你去吧。

回复

(天王老子来了这题也是全选)

(而你,我的朋友,我愿称你为心理洞察大师)

——————

古人们对后人的那些符号一头雾水,但是天幕很贴心的用文字描述了一下,于是无论懂不懂数学题的人,都开始加入计算大军。

小主,

答案到底是零还是二十四还是十八呢?

至于六,看后人这样调侃,答案肯定不是六了。

不过,这个“六”在后世含义可真丰富,学到了学到了,以后他们也要说六!

……

往后一些的朝代,还是有一小部分人能认出阿拉伯数字的。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

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算筹”。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金属等材料制成的。

人们把它们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

别看这些都是一根根不起眼的小棍子,在中国数学史上它们却是立有大功的。

《孙子算经》记载,算筹记数法则是:凡算之法,先识其位,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

《夏阳侯算经》说:满六以上,五在上方,六不积算,五不单张。

这种算法在当时是很方便的,大家用习惯了,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

20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

因此,对于靠后些的朝代,还是有少部分感兴趣的人知道的。

祖冲之,刘徽,秦九韶,祖暅等人饶有兴致地听着周围人因为天幕而起的讨论。

这个题目在他们看来不算难,但是后人对于算学的讨论让他们感到很开心,后世学风昌盛,每个科目都能有一席之地。

若是当下的人也能跟着沾染一些向学之心,简直是再好不过了。

……

再接着往下看,呦,竟然还有外国人的中文考题。

这后世各国的交流真是广泛,还互相学习彼此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