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保安立功

小河弯弯小河长 曹秀 4233 字 2个月前

临走时,女知青送给李玉和一些新鲜的农产品,感谢他的关注。李玉和拿着这些礼物,感觉自己收获颇丰。

他决定也要像女知青一样,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此时,他静下心来安心写作,加上朋友约稿,他不得不写了。

李玉和最近写了一组散文,他感觉这些散文比小说还有意义,与其给自己不如给读者。比如《再前进一步》:

我这人追求完美,不论干什么总是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形象塑造得完整一些,可是生活往往就是不如人意。从小时我就怀抱希望长大了争取做一个对国家有用之材,可是我生不逢时,毕业就下乡,回城就待业,靠业余时间点灯熬油奋斗几载终无成就。那心却越发衰老枯干,失去憧憬,失去欢乐,失去自己,甚至失去生存下去的信心。然而,就是在每每绝望中忽然又萌生出新的希望,犹如在那黑暗的夜里闪耀的火光,把路途照亮,照得透彻。几经磨难之后,我鼓励自己:咬咬牙,再前进一步!

在人生的路上,我有许多好的想法,可是从来就没有一次让我扬眉吐气过。我以为趁年轻要求进步,前程会更加看好,谁知走久了我才知道不是我们想好就好的,与人有极大关系。我愿微微地抬起脚来迈着步子,我总觉得咬牙容易再前进一步很难,因为总是有人想方设法搞破坏。是我们无能吗?是我们不会做事吗?查一查我的档案,那上面没有成功,只有失败填满了每一页的所有表格。面对现实,我劝告自己,努力是成功之母!长久而迟缓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而最好的答案有时就在没有谁注意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取得了成绩。在现实中,我似乎是走一步看三步,像下棋一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结果我对人生还是没有寻找到确切答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迷雾一般的人际关系没有摸到它们的曲径通幽,没有真正的了解和理解,总是片面性认为周围的人都是骗子。他们骗别人,也骗自己,我一天到晚担心吊胆提防他们,末了还是上当受骗。我曾为找一份理想工作,不辞辛苦走东家串西家托人求情,始终没有办成。相反,工作居然每况愈下,越调越理想。我怀疑这世上的人们是不是串联好了联合向我发难,我欲哭无泪,欲骂不能,欲写不可。我强咽欢笑,把羞愧的脸伸过去任人猛扇。于是我感到人不能全相信他们,就像不可能与狼在一起一样,尤其是那些所谓的朋友们,他们更不可能全部相信,因为自己的一切都有他们在破坏,所以才有那句话:朋友是绊脚石!

人,有时可爱,有时愚蠢,有时令人恨得咬牙。面对复杂的人世间,我简直有些发懵,如若前进必须解除复杂,可是我天生是一个软蛋,命中注定受人欺负遭受白眼。尽管朋友们为我鸣不平,甚至扬言砍开我的脑壳为自己洗洗脑子,让我从此能堂堂。朋友们的心情可以理解,砍开脑壳大可不必,我原本是一只快乐的鸟,喜欢吱吱喳喳满世界叫。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走进了我的心里,占据了那块宝地,从此开始有了风风雨雨,路也有了坎坷。也许,每个人都有一段红色爱情,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偶像,我不敢贸然回答。在我心里,她永远是天边飘来的一叶红帆,永远令人神迷神往,即使青春早逝,人到中年,她依然在我心中占有一席地位。

“这就是如醉如痴甜蜜的爱情吗?”我问朋友们,他们含笑不语,问急了,有人狠狠甩给我一句话:“扯犊子!”天呐,我惊讶,高尚的爱情居然被他们视为扯犊子,可以说这是一钱不值,这还了得?我恨,我想,我气,大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哀痛味道,躲在小屋子里生了七七四十九天的闷气。当我再打开门时,她来了,就站在我面前,手里拿来一本《道德与爱情》。这书我看过多次,都是那些阳春白雪的作家们胡编滥造的爱情故事,想不到她竟敢作为信物送给我,我无语凝咽,想起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句,心中忽然燃烧一把火,把荒凉的世界烧得旺盛。于是,我在迷茫中身不由己,我默默无闻随她而去。然而这一去就有了故事,这一去就有了收获。

秋天到了,朋友们忙于收获,犹如农民种庄稼一样,春种秋收。我种了爱情,种了人生,收获的却是苦果,是悲哀。我多次保护心中的偶像,怕风吹日晒,怕风雪严寒,甚至害怕有谁损害她的形象时我都要大发一通脾气,结果是,不是她对我感恩戴德,而是出人意料的不屑一顾或置之不理,问急了她才说:“我不认识你。”我这才发现生活中有骗子,爱情上也有骗子,生活中受了骗还能朝人倾诉心曲,爱情上受了骗却是苦水往肚里咽,永远说不清楚。因此,我觉得不论生活还是爱情都应当给人以向上的力量,爱情原本在生活中。想到此,我心中信念的球又升腾起来,隐藏在灵魂深处的高音喇叭在叫喊:咬咬牙,再前进一步!

于是,我在重新认识一次自己,重新认识一次别人之后,又愿微微抬起腿来准备迈出很艰难的一步。

还有《到网吧发稿》也让人感叹:

编辑约我写一篇稿子,让我用电子邮件发过去,我有些懵。因为我一向是手写稿,刚刚学会电脑几个月还不能完成各项操作,编辑就给我下达了任务。说是任务不如说是指示或者是战斗号召。我是第一次用互联网发电子邮件,当我从电脑上拷下文件后,我揣着磁盘来到一家网吧。推开门,里面发暗,我闭上眼睛再睁开,于是我看见了一排电脑,一个中年妇女问我你找谁,我说不找人,我想发一个电子邮件。你有网址吗?她问,我说没有,她说没有网址不能发,我说就用你们的网址行吗?她说不行我不会发你还是到别处去吧,中年妇女惋惜地说着,下了逐客令,我只好走了。当我又来到一个网吧时,他们说这里没有软存,我心里嘀咕,不就是发一个电子邮件吗?至于如此烦琐吗?没办法,只好继续寻找新的网吧。我站在路边,四处张望,平时不大注意的网吧现在找起来也是挺难的。还好,在这家网吧不远处就有一个网吧,可是他们都以同样方式拒绝了我。我接连跑了几家网吧,不是网断了,就是没有软存,我听不懂这些术语,心想:发一个电子邮件太费事,如果邮政部门能开办这样的业务该多好。可是想象归想象,现在我事情紧急需用这种方式,容不得我三心二意瞎琢磨。说句实话,我居住的城区并不大,骑自行车一个小时可以绕几个来回。我几乎跑遍了城区所有网吧,谁也不会发电子邮件,我感到奇怪,这些上网的人中居然没有一个人有此本事,可见他们所学是可想而知,如果电脑不能普及,学到的知识又有何用?我有些悻悻然,暗暗责怪那些开网吧的人不开窍,几十台电脑上一个网络有什么难的,为什么不为群众着想呢?虽然我仅发一次电子邮件,但今后类似这样业务会逐渐增多,网上商务为时不远了。

小主,

就在我气鼓鼓地往回返的时候,我忽然发现在通往学校的路旁有一家VCD商店,门口立个牌子,上面写着:下载文件。我兴奋了,既然能下载文件,也是能上网的,说明具有发电子邮件的能力。于是我推门走了进去。你买什么?一个小伙从座位上站起来,有礼貌而文雅地询问我买什么,他把我当成了买VCD的顾客了。我如实相告我不买东西,我想发一个电子邮件,可是我跑了好几个地方都说不能发。我想你这里能下载文件肯定能发电子邮件,不知你肯不肯帮忙,这稿子外地等着急用呢。也许我的难受让他有所感觉,他热情地说你让我看看能不能上网,他说着就在电脑上操作起来,然后问我想发什么样的邮件,我递上磁盘说都在这里,你只管往外发出就是了。你有网址吗?他也问我同样的问题,我说没有,就用你的网址发一个就行了。他说好吧,于是开始紧张忙碌。看见他熟悉的业务,我夸奖他说难怪他们都不能给我发邮件,原来这里需要许多高技术,看出你业务如此熟练下次我还来你这里可以吗?小伙兴奋地说有什么不可以的,你是顾客我这里就是为你服务的。几分钟后,小伙告诉我发送成功。我兴高采烈地问他多少钱,他说两元,我一听他说的是上网的价,赶紧给了他两元钱,同时说谢谢谢谢,你帮了我的大忙,怪不得一般网吧不敢发电子邮件,原来他们不懂业务,看来人要实在业务也要实在,否则面对高科技市场如何赚钱呢?你说得对,我应当为电子技术开办一个邮件服务业务,公开办一个窗口。小伙说着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我见他如此,便匆忙告辞。回来的路上,我想,如果邮政部门也设电子邮件窗口就方便多了,然而想归想,这仍旧只是希望。

最让人意犹未尽的是《明年去哪里》:

我计划一年走访一座城市,一年与外地朋友交流一次,如果这样的计划得以实现,十年后就会有许多朋友有许多收获。一般名星出访都有记者跟随,我是一个普通百姓没必要有人跟随,相反如果他们跟随我反而有些不好意思,于是只能悄悄走访这也是我行我素的习惯。去年去了长春和哈尔滨,归来后计划去北京和天津,如果顺利的话可以顺水推舟多去几个城市。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今年去了沈阳和四平,拖了这样久北京之行也没有去成,于是我怀疑自己的能力。其实不是能力不行,而是生活不行,首先是我出版了一套丛书,兴师动众收到了稿子马上给人送到印刷厂,于是校对看样成了首当其冲的事,加上其他杂事哪还有时间去北京闲逛。然而我还是会去的,计划中的事一定要去办这是我的一个原则,也是我生存中的一个目标。

其实人是有许多地方可去的,不论你是否有钱是否没钱,哪怕只有一个简单想法也是一次飞跃。现在的人讲究旅游,不是有许多人重走长征路吗?他们到了延安,到了井冈山,到了黄洋界,还有草地,他们当中有年过八旬的老人,还有几岁的娃娃,他们通过重走长征路来锻炼自己历练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眼下的人缺少的就是这种明确的目标,人只有目标明确才能进步,只有奋起努力才能前进,长征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同时说明他们的计划也是切实可行的。有时我想现实中的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办,他们的计划虽然有些严格,但他们还是朝前走路,没有与人生背道而驰,相反有些人却不是这样,他们与人想得两样,这就是计划没有实现,由此可见,计划的实现也是与人有直接关系。近几年我总是接受去港澳台出访的邀请,且不说经济是否允许,仅时间就不够用,这让我的计划总是泡汤。外国多好啊,欧洲之行,港澳之旅,海峡研讨会等都让我兴奋,然而兴奋之余或多或少都有遗憾。我现在的年龄多好啊,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尽管没有人阻碍我的行动,仍旧觉得力不从心。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毕竟我还有自己的一份工作,还有属于自己的责任,如果我丢下工作和责任远走高飞,这似乎不是我的所为。

我不是一个想入非非的人,然而想象对我来说毕竟还有作用,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在一个地方不动,我也是如此,也想换新鲜空气,可是能这样随便就换吗?上有老下有小,怎能说走就走,说离开就离开呢?社会给予我们一种自由,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我们怎能放弃责任而换取自由呢?就写作本身来说,我一直是业余写作,当初写作时我也没有想到会成为专业,现在依然如此。我没有固定收入,也没有专业作家的所有待遇,我的一切都有自己的努力和辛苦,如果没有这些我可能不敢写作了。

有人问我是不是走出去就能写出好文章,我告诉他未必,因为走出去固然开了眼界,可是在一个地方生存久了感受更深,写出的作品也更加激励人。比如托尔斯泰,他就是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属于他的小村庄,他在他的小村庄里生活了60年,写出了着名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所有作品,所以说走出去未必写出好作品,没有走未必写不出好作品。现在有许多人都走了出去,他们在外地生存很好,有的还有巨大收获。然而我想说各人有个人的风格,写作也是如此,有人可能走出去感受会新,有人可能留存更合适,何去何从全在自己。我赞成有人走出去,也支持有人能回来,外出的有成果,回来的也有收获,这才是人生。有时我想走出去到外面看一看,就象我现在计划的这样一年走访一座城市,亲自体验一下哪个城市更好。然而计划有时没有变化快,想走出去有时也是不能的,因此我常常想今年去了北京,明年去哪里,明年的明年去哪里,人生是经常变化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想不到,几篇小散文一发出来,马上有编辑约稿,出版社想为他出版散文集。这可是惊天动地的好事,李玉和想都没想答应了。于是他匆匆忙忙隐藏在乡下,一篇一篇写起乡土散文,他知道乡土散文是他的根,是生活的根,也是生存的根,他离不开根。

李玉和又一个想不到的是,他的散文集见书后,周虚也要写,也要出书。钱花听说后,请李玉和周虚吃饭,两个人知道钱花也是图热闹,她的水平能写书吗?真是看人拉屎屁眼痒痒,没办法,李玉和与编辑商量求他们为两人再寻找一个机会。不料,钱花的怀孕事件由她自己写出来了,私下里,钱花问周虚:“我的事告诉李玉和吗?他总问我孩子的父亲是谁……”

周虚神秘兮兮:“不能随便说,不是他的说了会坏事,何况与他没有关系,没必要说。”

钱花点头:“我觉得也是,不说还有话,说了朋友也做不成了。”

“李玉和现在是自我陶醉,由着他吧。”周虚装出诸葛亮的样子,大言不惭,钱花心领神会,两人只对李玉和隐瞒。

其实,他俩心知肚明,李玉和是明白人,他不说,不问,是想为他们留面子。知青岁月,是他他年轻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年轻人谁没有一段恋爱史,现在他们如何想,未来如何想,李玉和心里还是有判断的。没有人知道,只有自我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