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朝臣希望皇后出身清流之家,不如说是朝臣希望储君与清流之家亲近。
刘辩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什么完人,他不乏私心。与之相对的,尽管对两个幼子很是喜爱,可他也不觉得两人长大之后就一定能成为他预想中的栋梁。
所以,虽然刘辩本人过去靠着嫡长子的先发优势成功取胜,他也不至于厚着脸皮说他能达到今日的成就全靠自己的努力,但他却并不愿意用自己曾经凭借的嫡长子继承制定下继承人。
不过刘辩也是有理由的,毕竟人类的本质就是双标嘛。
立长还是立贤?
这素来是一个难题。
而刘辩遍寻脑海中的知识,只想到了一个看起来更进步的法子——“我大清”的秘密立储。
只能说我大清不愧处于封建制度的巅峰位置,从上至下的各种制度巅峰——从秘密立储让皇子们内卷,到摊丁入亩让富农和贫农为了各自的利益对立内斗。
当刘辩望着来自不同大臣的奏书,意识到立后一事已经成为朝堂上的头等大事后,他决定快刀斩乱麻,直接召见太傅、三公、大将军、车骑将军、尚书令,共七人。
别管有没有凑数的,以汉家体制,这七人就代表着如今汉室的权力核心。
刘辩对着众人开诚布公地说道:“太子的人选对国家的未来十分重要,不容忽视。遥想当初,朕被先帝立为太子之时,大体顺遂,却也有些许曲折。”
听到这话,董重虽然明白刘辩不是特意针对自己,只是陈述事实,却还是有些羞愧的低下了头。
刘辩注意到这一幕,强调说:“诸公皆是汉家中流砥柱,是以朕就不说什么虚言了,只坦率之言,也望诸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说罢,刘辩坐在支踵之上,郑重拱手做拜,划了小半圈,自卢植而始,盖勋而止。
董重原本听到中流砥柱的夸赞,更觉得羞愧,后见刘辩如此作态,瞬间感动万分,率先表态叫嚷道:“陛下放心,臣一定竭尽全力!”
刘辩点点头,先说道:“皇后之位朕心中已有定论,只是如今两位贵人尚在休养之中,不宜立时宣布……此中之意诸公明白便可。”
卢植闻言看向盖勋,后者立刻说道:“陛下放心,尚书台日后会对此类奏书加以甄别。”
“诸公有无异议?”刘辩问道。
沉默一会儿后,卢植率先说道:“臣等赞同。”
刘辩继续说道:“接下来便是储君之议了。朕纵观史书,自三代之治以来,立长立贤各有优劣,而朕之二子皆在襁褓之中,不知将来贤明与否,亦不知能否交托重任。昔日宣帝曾对元帝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后元帝果易为奸佞所欺而不能醒悟。可若是因此储位空悬,朕又恐徒生党争。”
“是以,朕思来想去,决意定下秘密立储诏书,存于密匣安置中。一份悬挂于朝堂内的牌匾之后,一份由朕亲自保管。届时朕但有万一,两份诏书合一便可。”
刘辩这万一的话一出,卢植率先驳斥道:“陛下!而今陛下春秋鼎盛,德泽有加,何出此不祥之言?”
何苗几人也都相继附和,即便刘辩笑着为自己辩解说畅所欲言,却又立刻被卢植用刘辩先提的“开诚布公”给挡了回去。
刘辩没想到他们没对秘密立储发表意见,反而纠结起了自己的语病,赶紧收回了自己的不详之言。
他却不知,自己召集几人而来,一上来就是这么劲爆的消息,难免让卢植皇甫嵩等人觉得他是为着最近朝中关于后位一事闹得沸沸扬扬而不满,外加刘辩的确不该平白无故地说这话,所以才难免有所反应。
按照汉家制度,一应诏书皆该有两份,一份施行,一份存档。汉文帝时,不想自杀却被文帝派百官哭丧的薄昭,其矫诏罪名的罪证便是他宣布的诏书找不到存档。
小插曲之后,刘辩又说:“既是开诚布公,朕也就直说了,若是行此法,此时诏书上的储君之名会是刘承。”
“诸公以为如何?”
卢植最知刘辩的秉性,回应道:“陛下,此事影响甚大,臣等只怕一事难以思虑齐全,请陛下多给臣等些时间……”
刘辩是奔着解决问题而来的,自无不允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