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位置刘辩都给董卓定好了——南匈奴一事处理得好就是大鸿胪,万一处理不好就先来京述职再说。
大鸿胪是九卿之一,听起来不够出名,但其能管的范围并不少,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外国使者、郡国上计、治百郡邸等。
所谓百郡邸,即各郡国的驻京办。而郡国上计在实际层面上往往是大鸿胪协助司徒处置。
换句话说,大鸿胪地位够高,但真要想搞出点幺蛾子,也没那么容易。
在考虑新的使匈奴中郎将人选时,刘辩思来想去后还是选择了曹操。
曹操对待胡人是有一手的,当时的他又如何能考虑到后来人会那么拉胯呢!
并州,在曹操到来接任使匈奴中郎将之后,董卓感觉不对劲起来。
曹操不是庸手,在幽州的战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尤其是在整治军纪方面经验丰富。
他接替王柔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整治使匈奴中郎将所率的一千具甲骑兵中的贪污问题,有朝廷大义和两个校尉部在,曹操毫无畏惧。
此举卓有成效,立马为曹操赢得了士兵们的拥护。
又在军中安排夏侯惇等亲信,提拔原本军中的干练士卒,一系列操作下来,此装备了五百皮甲五百铁甲的千骑战斗力不降反增。
曹操满意,董卓就很烦躁了。
本来这千骑实际上是归属于他指挥的,如今却多了一个如同天使的曹操。
虽说理论上当以他的度辽将军为主,可谁让曹操身上的西园校尉之职还没去呢。
而且董卓很明白,曹操看似对他恭敬有礼,却也仅此而已了。
怀着这样的忧虑,董卓的心情不是很好。他考虑到了最坏的那种情况,即曹操与黄忠就是朝廷派来接替他的。
如果是再让他带着军队去往别处也就罢了,可若是最坏的结果——召他入朝……
造反,他是决计不敢的,只有拖延才能维持得了现状。
可一旦拖延,不说能不能瞒得过曹操和黄忠,董卓必须面对另一个大问题,当时他向诸部许诺由他为攻击鲜卑的部族提供粮草,可若不速战速决,他哪有这么多钱粮,把他家产全花光了也不够啊!
而且,他看曹操整治军中贪污的架势,就粮于民肯定是行不通的,也没这么多民供他劫掠。
进退两难。